习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胡军指出,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要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等生态环境“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实现精准施策、科学治污、依法管理,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运用底线思维,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确保生态环境安全,既要少欠新账,给大自然休养生息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平衡;又要多还旧账,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持之以恒推进生态建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和区域差异,要求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通过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工作手段,支撑开展更科学、更系统、更精细的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切实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提供有力支撑。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根本好转、实现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的基础性制度作用。这首先要求我们围绕完善全域覆盖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谋划工作,既要有宏观视野,抓系统、抓战略、抓整体,又要有具体管控要求,抓空间、抓质量、抓准入。其次,要坚持守正创新,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着手,强化应用产出,拓宽应用领域。最后,要激发改革动力,保障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行稳致远。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许先春表示,坚持守正创新,是我们党历经艰辛探索得出的科学认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守正就要强基筑根、培元固本;创新就要勇于探索、开辟新境。守正与创新互促共进、相辅相成。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必须把守正创新贯彻到改革各领域全过程,推动改革部署落地落实。一是坚持改革的方向和原则。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首要的是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在重大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立场必须十分坚定,决不能犯原则性错误,决不能南辕北辙。二是锚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我们要实事求是分析面临的形势任务,与时俱进审视我们的制度、政策和举措,该坚持的坚持,该调整的调整,该创新的创新,决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三是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守正创新,要有系统观念,善于从整体上去审视、去谋划,全面协调推进各方面改革,更加注重各项改革配套衔接、相互促进,推动改革举措联动集成、协同高效,形成整体合力。四是推动改革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取得新突破新成效。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党委、教授旷永青认为,高校开展理论微课是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加强青年理论武装的重要教育形式,是理论宣讲与“大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和创新探索,对于促进师生在理论学习中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理论微课要保持生机活力,真正走“新”入心,必须树立“大思政课”意识,努力在工作机制、内容设计、方式载体、平台阵地爱游戏平台、队伍建设等方面改革创新。在工作机制上,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确保理论微课宣讲高效、有序、有效进行,着力打造理论学习特色品牌和学生思想教育品牌。在内容设计上,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国家战略、形势政策、理想信念、家国情怀、强国建设等,深入社区教室、文化阵地、红色基地开展接地气、有温度的微宣讲,推动思想教育深入人心。这就要求宣讲者要在宣讲的通俗化、互动化、大众化上下功夫,用青年学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形式宣讲,让“有意义”的理论变得“有意思”,让“有高度”的宣讲变得“有温度”。在方式载体上,要把握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脉搏,运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宣讲形式和载体,遴选一批主题鲜明、内容精彩、情节生动的鲜活故事,运用短视频、微电影等手段,制作推出一批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融媒体产品,通过校园新媒体矩阵广泛传播,形成校内外蓬勃开展、青年踊跃参与的生动局面。在平台阵地上,鼓励宣讲团成员走出校园,深入田间地头、乡村振兴一线,深入博物馆、文化遗址、红色教育基地等场所实地调研,体察国情社情民情,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在“红色走读”中开展微宣讲活动。在队伍建设上,要打造一支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理论宣讲队伍,严格宣讲团成员选拔,做好宣讲队伍培训,建立荣誉激励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原磊指出,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关键要建立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此基础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由此,当前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充分发挥不同所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在生产资料所有制上,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上,要把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实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的协同发展新局面,即宏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共生的总体格局,中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互补协作的产业链布局,微观层面形成多种所有制企业要素交叉融合的发展共同体。在这样“守正”的基础上,建立有利于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要素培育、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收入分配、市场流通、新型消费六个方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爱游戏。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不断开创新时代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1876187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