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大学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升大学治理现代化水平既能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效助力,也能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提供关键支撑。建设平安校园、确保校园安全是高校办学的基本前提。因此,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是提升大学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总在全国高校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使高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高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总重要讲话精神,将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作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营造安全的校园育人环境。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既要遵循社会治理科学化、化、法制化的一般要求,也要响应校园治理和安全治理现代化的特殊诉求,在治理目标、治理内容、治理主体、治理规则、治理方式、治理手段等方面实现与时俱进。
确立预防为主的全程治理目标。党的以来,习总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强调要牢牢绷紧防范安全风险这根弦,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安全工作的重要论述,把安全工作摆在学校工作更突出的位置,时刻把广大师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把校园建成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安全治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安全风险预防,通过采取积极预防策略,消弭安全风险于萌芽之中。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风险意识,完善校园安全预警系统,健全校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及时研判学校安全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关注新兴安全领域;将安全教育全面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进入课堂,开展活动,帮助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校园安全基础设施,做好常规安全管理,强化热点难点治理,加强督导检查,及时落实整改措施。当然,预防为主不能代表校园安全治理的全部目标,高校应当形成和确立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完善的校园安全全程治理目标。确立全程治理目标并不意味着 “草木皆兵”爱游戏注册,将校园安全与学校发展、师生自由完全对立起来。
拓展总体安全的时代治理内容。当前,高校校园安全的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其内涵更深、外延更广。高校要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人的任务。当前,除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安全、体育安全等传统校园安全问题之外,病毒传染、网络暴力、网贷、信息安全、实验室安全、心理健康等新型非传统校园安全风险日渐增多,而且两者对校园安全的威胁容易相互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社会面临高度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安全风险威胁,而高校校园相对封闭、师生比较密集,促使高校深入思考校园安全治理的变革和创新。因此,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要坚持总体校园安全观,树立整体思维、系统思维,做到重视传统校园安全和重视非传统校园安全并重。除了确保在校师生能处于客观安全状态,还要重视他们的主观安全感受,消除各种有关安全方面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从一定意义上讲,增强师生的校园安全感就是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的试金石。
培育多方合作的成熟治理主体。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的概念,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从传统“管理”到现代“治理”的跨越,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发生了本质意义上的变化。“治理”重点强调多元主体管理,、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非单一主体管理。在以往实践中,高校校园安全主要依靠自身建立的专门队伍进行管理。随着校园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当前校园安全的利益相关者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传统做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现实需求,需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作用,形成广泛参与的校园安全保护网络爱游戏注册。高校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关键是在党的领导、政府主导下,培育和形成多方合作的成熟治理主体,教育主管部门、立法部门、门、工商部门、食品管理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卫生管理部门、网络安全监管部门、大众媒体、家庭、社区、社会组织、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等主动参与校园安全合作治理是时代发展趋势。
建立权责一致的科学治理规则。高校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离不开制度化、规则化,建立基于校园安全利益相关者权利义务的科学、合理和明晰的权责一致治理规则是校园安全治理的根本保障。目前,我国法律法规中对高校校园安全治理主体的权责规定并不多见,特别是对于政府治理机关的责任清单缺乏明确规定。《侵权责任法》虽然规定了学校对于学生负有教育、管理职责,但由于比较抽象笼统,没有清晰界定学校安全管理的具体责任。构建大学治理体系亟须建立层次清晰、结构功能定位明确的校园安全治理规则体系。要充分体现依规有序治理,把制度流程规范放在重要地位,把合法性置于首位,真正按照规则办事,通过制定各项制度的实施办法、具体流程和议事程序,使各项制度举措在规范、有序中运行。要处理好合法性与合理性、合情性的关系,推进协商式共同治理。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发挥其对于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建设的检验、引导、规范、监督与推动功能,真正达到“善治”水平。
完善德法并治的特色治理方式。高校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于法治化,将依法治校细化落实到校园安全治理的法治化建设中。多年来,学界和社会普遍呼吁制定校园安全法,弥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并未涉及校园安全相关内容的缺憾。促进和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完善校园安全治理法律体系无可厚非。但法律不是万能的,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应强化道德规范建设、充分发挥德治作用,弥补法治的内在不足。德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强调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和有机结合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方式。大学德治强调大学的道德建设,将之运用到大学治理实践,可以充分展现现代大学治理的道德底蕴,不断彰显其内在的实践性指向,发挥其在现代大学治理中的积极作用。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对法律的宣传力度,帮助师生树立法治思维,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引导师生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德法并治实现校园安全治理。
优化技术运用的先进治理手段。现代科学技术运用是推进校园安全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它既体现为校园安全监控和维护设备的先进硬件技术使用,也表现在校园安全大数据分析和信息分享的先进软件技术掌握。随着高校办学规模扩大化、校园社会化、教育网络化等趋势加快,作为校园安全治理手段的先进技术运用不仅成为一种必要的手段,而且正在成为提升校园安全治理效能的快捷途径。高校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校园安全治理手段,将校园安全中的人防、物防、技防等进行有机整合,并主动对接门信息化安全治理系统,建立面向全员、全覆盖的360度安全防护体系。打造智能联动、物物联动、实时掌握、人人参与的校园安全治理新模式,通过对安全宣传教育、日常管理、风险预测、应急处置等进行有效支撑,将传统事后处置转化为常态教育、事前防控、事中高效处置、事后科学评测分析。先进治理手段的运用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作为保障,同时对校园安全治理队伍的人员素质、业务技能、工作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加强教育培训、提升技能水平、落实工作责任。
(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17ZDIXM076)、重大项目(2020SJZDA088)阶段性成果)
1876187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