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习总始终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多次强调“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湖北日报》消息:11月19日,湖北省委、省会主任王蒙徽主持召开省委专题会议,听取全省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总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的重大意义,将其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村生活品质、缩小城乡差距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加快推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湖北省从2018年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2021年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为目标,广泛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示范,以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改厕和改水、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通过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总体质量水平不高,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保障不到位、长效管护机制不健全、群众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不小差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一项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总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关于农村人居环境质提升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专题会议精神,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夯实宜居宜业基础、擦亮和美乡村底色,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省委专题工作会议强调:省工作专班要加强统筹协调和业务指导,抓紧制定相关行动方案。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必须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谋划。一是要增强村庄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思路,抓紧全省所有村庄规划的编制和修订。坚持“随形就势、彰显特色、传承文化、回归自然”理念,科学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准确把握村庄资源条件、风貌特点、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重视对乡土特征、地域特点、文化特色的挖掘,凸显村庄田园风光、乡土气息、文化底蕴、历史文脉、自然生态特色。二是要统筹谋划,多规融合,一张蓝图绘到底。 村庄规划必须 综合考虑水电路房、植被绿化、体育文化活动场地、垃圾污水处理、生活设施设备等,优化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布局。杜绝跟风模仿、千村一面的现象。三是抓好“一体化”推进,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以城带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开展村容村貌连片整治提升行动,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和覆盖,持续缩小城乡差距。
坚持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省委专题会议强调:要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梳理先进地区推进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的经验做法,形成技术标准和建设管理模式,加快复制推广。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应坚持典型示范、整体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垃圾治理行动。一是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村庄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村庄人居环境的质量。二是典型示范、复制推广。深入学习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坚持示范带动与持续推进相促进。三是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与加强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结合起来,促进村容村貌与自然环境、传统文化互促共进、相得益彰。把和美乡村建设与农房改造、旧宅基地腾退工作结合起来,既防止大拆大建又避免重复建设。系统推进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与农房改造、设施完善、绿化美化、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等工作。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省委专题会议强调:各市县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治理模式,防止“一刀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必须坚决摒弃形式主义与策略主义的简单做法,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整治,做到一塆(自然村)一 策。一是 因地制宜。整治提升行动应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发展水平的农村经济生态承载能力和村民的切实需求,因地制宜选择治理方案、技术路线和治理模式,确保整治工作既符合乡村发展的整体方向又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是以“一村(行政村)一韵、一塆(自然村)一貌”为目标,分类整治,因村施策,不搞“一刀切”,避免整治设施闲置,人力、物力、财力浪费现象。三是扎实推进厕所,分类推进农村户厕改造。将农村改厕与乡村建设、易地搬迁、污水治理等一体推进,科学选择改厕模式,加快拓展卫生户厕普及率,鼓励新建户厕入户进院,引导新改水冲式厕所入室进屋。鼓励厕所粪污联户、联塆、村镇一体处理,逐步推动就地就近消纳、资源化综合利用。四是有效整治生活污水。依托河湖长制,完善县域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推行城镇污水管网统一处理、联村联户集中处理、单户分散处理等模式。五是规范处置生活垃圾。加快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和回收利用体系,优化相关设施布局,深化垃圾分类和“户减量、塆集中、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模式,探索符合农村特点、符合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的分类处理模式。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协同推进易腐烂垃圾、厕所粪污、废旧农膜等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利用,减少垃圾出村量。
坚持群众主体、共建共享。省委专题会议强调: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参与治理工作,形成工作合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的最终目的为了农民群众,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树牢群众主体意识,践行“共同缔造”理念,激发群众参与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工作的热情,发挥农体作用,让农民真正成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主体力量,避免出现“政府大包大揽、好心办不成好事”的现象,逐步实现从“干部干,群众看”到“干部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再到“干群一起干,人人争着干”的“质变”。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乡村治理体系。二是广泛宣传引导。教育引导村民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和内生动力,充分激发投身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升“一条心”。三是深入推进“共同缔造”活动。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村民等全程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真正让广大农民成为城乡环境整治的支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
坚持健全机制、强化保障。省委专题会议强调:市县要扛起主责,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推动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更大实效。一是狠抓落实,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切实发挥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组织保障等作用,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党政一把手工程,深化市级主导、县级主抓、镇村主战、农体、多方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二是落实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民议事规则。尊重农愿,遵循发展规律。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强化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强力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三是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化、多渠道筹资”的思路,采取财政拨一点,筹资筹劳筹一点,项目资金补一点,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结对帮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推动形成投入长效机制。 支持县(市)级按规定整合利用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危旧房屋改造、饮水安全、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环境综合整治等相关领域资金。支持村集体采取以工代赈、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建设符合条件的整治项目。三是完善长效治理机制。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村庄打造、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乡村移风易俗等有机结合,变应付式”“运动式”整治为常态化、长效化治理,打好整治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四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摒弃“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完善管护制度和标准规范,明确产权归属和运行管理责任,健全农户合理付费、村级组织补贴统筹、政府适当补助的运维管护经费保障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镇村推行系统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行管护和一体化管护。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五是完善督查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风向标”作用,定期或不定期采取联合督查、明查暗访、无人机航拍、媒体监督曝光等方式进行督查调度,随时交办突出问题,按月通报整治情况,接受群众监督,倒逼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推行“红黑榜”制度,营造良好的氛围,曝光突出问题,及时查漏补缺,以正面激励和反向约束推动工作落实。加强监督评估和绩效考核,做到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爱游戏最新、有监管,全面巩固提升整治成效。
坚持技术支撑、赋能增效。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打赢农村改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这一攻坚战,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技术赋能环境整治,实现效率最大化。一是 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普及。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数字乡村建设为契机,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服务、政企合作、PPP以及城乡结对帮扶等形式,逐步补齐数字乡村建设的短板,用数字乡村建设成果促进和巩固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二是加大科技攻关、示范推广力度。鼓励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加快推出适合农村地区的卫生厕所、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技术及产品。 三是积极开展试点试验,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的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技术服务,指导村庄科学选择技术模式。四是加快建立农村人居环境相关领域设施设备建设验收、运行维护、监测、评估、管理服务等技术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管控和全周期管理。大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农村循环产业和生态农业,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源头治理。五是鼓励村民应用各类数字技术工具和平台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通过数字治理助力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提升治理的效率和效果爱游戏平台,推动农村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建设现代化的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