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镇巴县作为“三乡文化”(红军之乡、苗民之乡、民歌之乡)聚集地,不仅有民歌、剪纸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一群着力用画笔描绘家乡的艺术工作者。他们在镇巴县美术家协会的领导下,多次举办写生活动和绘画展览,在省市县各级展览中获得斐然成绩。近日,镇巴县泾洋初级中学美术教师宦梅的多幅描绘家乡的美术作品爱游戏app,在《人民美术》艺苑名家栏目中发表刊登。
近年来,镇巴县教体局把“教师队伍素质培养提升”作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名师培养”“团队建设”“素质提升”“师德风范”等师资队伍建设四项行动,重点实施“薄弱学科教师培养工程”项目,抓入职教师培养、提青年教师培育、强骨干教师培植,培育出以宦梅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为推动教育强县提供了坚强的师资保障。(县教体局供稿)
“这里比以前舒服多了!”入住的王奶奶抚摸着崭新的护理床感慨道。近日,巴庙镇敬老院完成升级改造并重新开院,这座承载着民生温度的敬老院,以崭新的医养融合姿态温情重启。作为巴庙镇民生重点工程,新院区首批开放54张护理床位,将惠及辖区特困老人、失能长者及空巢家庭。
为确保敬老院顺利投入使用,巴庙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各村(社区)积极发挥桥梁作用,通过政策宣讲、需求摸排、健康评估、家庭沟通的方式,积极组织召开院坝会、家庭座谈会、参观敬老院活动等,听取群众意见,宣传介绍敬老院的入住条件、服务内容,同时联合镇卫生院医生开展走访调查,对申请入住的老人进行身体状况评估,制定个性化照护方案,对辖区内孤寡、失能、高龄老人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他们的居住意愿和实际困难,真正实现老人理解、家人放心的暖心服务模式。
下一步,巴庙镇将持续优化“医养结合”管理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依托现有医疗资源,在保障特困人员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老人开放,不断扩大覆盖范围,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让智能扶手闪着的温暖光泽和康复室的阵阵笑语,持续续写“夕阳无限好”的幸福故事。(通讯员:陈露)
近日,兴隆镇在学用“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以“小设施”撬动“大民生”,通过持续配备环卫设施,不断推进人居环境提档升级,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颜值”新动能。
在兴隆镇茅坪村文化健身广场,镇环卫站工作人员广播宣传《兴隆镇垃圾清运办法》,还向村民讲解垃圾投放分类方法以及集中处理的重要性。村民魏大姐一边将厨余垃圾精准投入垃圾桶,一边说:“以前垃圾随手扔,现在家门口就有垃圾投放桶,环境卫生干净多了。” 近年来,兴隆镇不断优化布局垃圾投放点,先后覆盖了所有村(社区)组主干道及移民搬迁点集中居住区,同步增设垃圾桶、吸粪清运车等设施,从源头破解垃圾处理难题。
为提升垃圾转运效率,兴隆镇积极争取上级资金,配备了新式垃圾车和电动保洁车,并进一步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处理体系。新设备投入使用后,垃圾转运频次加快,转运能力提升近2倍,有效避免了垃圾堆积,做到了日产日清。
兴隆镇在镇干部中挑选作风硬、能力强的退役军人充实镇级环卫站管理队伍,选优配强各村(社区)环卫保洁员,不断加强环卫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管理队伍“软实力”爱游戏最新。同时,该镇建立村规民约管理和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活动,修订“红黑榜”评比考核机制,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每月对各村(社区)环卫设施维护、垃圾分类成效进行评比公示;组建由党员、乡贤、志愿者、代表、政协委员构成的“环卫督导队”,入户宣传环保知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共建活动。
兴隆镇茅坪村党支部粟榜恩说:“我村在村规民约中,把垃圾处理纳入卫生流动红旗和积分制管理,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监督环境问题所得积分可兑换粮油等生活用品,目前已有300余户参与。”
如今的兴隆镇,一面面青瓦白墙映衬着整洁巷道,新添置的景观花箱与分类垃圾桶相映成趣。下一步,全镇将进一步探索“智慧环卫”系统,通过大数据设备实时监测垃圾投放情况和垃圾存量,推动环卫管理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让乡村振兴的“面子”更靓、“里子”更实。(通讯员:段明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